系统科学哲学研究论纲

点击数:400 | 发布时间:2025-02-21 | 来源:www.nnntw.com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5-0070-06

    系统科学哲学的研究是系统科学有关研究的思想基础。系统科学哲学不同于贝塔朗菲、拉兹洛等人提出的系统哲学,从学科定位看,前者是具体科学哲学问题的探讨,后者是自然哲学的探讨,也有学者把二者等同对待。[1]论纲可以成为系统科学哲学展开研究的要紧框架,苗东升过去做过有关研究[2]1820,从国际视阈看尚显不足。伴随近些年来系统科学的飞速发展,系统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程度日益凸显。本文将在国内外系统科学研究差异比较[3]的基础上,从一般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办法论三个方面系统讲解系统科学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尝试为系统科学哲学的研究提供研究纲领。

    1、系统科学哲学之本体论

    系统科学哲学本体论的研究是以一般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为基础的。“本体论”这一范畴最早是由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第一提出来的,他将它讲解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4]35。简单来讲,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理论”[5]6667,“是对是、存在和实在的最普通的学科或研究。 这个术语的一个非正式含义是指,……即哲学家考虑世界由什么构成。……但,更正式的意思,本体论是通过确定所有本质范畴和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表征实在的形而上学方面。”[6]2122 “本体论的最重要任务是提供范畴的详细目录,即实在的最一般分支。”[6]23

    系统科学哲学之本体论研究比一般哲学本体论研究要具体一个层次,或低一个层次。系统科学哲学本体论研究从系统科学基本范畴开始,涉及系统及其系统的关系性存在本身的问题、系统演化与生成问题,与对系统科学的元研究等问题。以哲学上的本体论范畴为基础,本文把系统科学哲学之本体论的研究内容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系统科学基本范畴或“语词系统”。吴彤在复杂性科学研究中,提出学术研究应该从基本定义开始的思路,他觉得对于复杂性科学或非线性科学的研究应该从复杂性、非线性的定义或含义开始。[7]系统科学涉及范畴不少,特别是在不同学科中又存在不同含义。库恩后期试图在某种程度上用“语词系统”代替其有要紧创建但富存在争议的“范式”范畴,对系统科学语词系统的研究,是作为范式的系统科学研究的要紧内容。库恩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就是用一套新的语词系统代替原来旧的语词系统。[8]金吾伦对库恩语词系统的主要性质进行过总结,大体上说就是“由一套具备结构和内容的术语构成;诸术语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互联网。一本辞典就是具备一套特定结构的词语”[9]。系统科学范式已经渐渐形成[10],一种新的语词系统将渐渐代替经典科学的语词系统,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很多系统科学范式下的术语或范畴开始出现并渐渐代替经典科学的很多范畴。Flood和Carson在系统科学研究中,简要介绍了61个系统科学范式内的术语和定义,如组织整体、关系、反馈、输入、输出、环境、开放系统、内稳态、熵、适应性、控制论、黑箱、正反馈、负反馈、整体论、系统办法论等。[11]521Ackoff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识到了“系统”这一定义在当今科学中的要紧地位,他试图打造起一个系统定义的系统,在他的体系中,主要介绍了11种系统种类、4种系统变化、11种系统行为类别,另外,他还对系统及其元素之间的关系、适应性和学习、组织等涉及的共32个范畴或术语进行了系统探讨。[12]吴彤也对系统科学涉及的一些基本定义进行了深入研究。[1314]语词系统的研究是随着着系统科学进步而进步的,主要体目前两个方面:一是术语或范畴的扩展;二是术语或范畴之间组成的互联网关系的进步。

    第二,系统的存在状况及其特点。这里的系统包含贝塔朗菲提到的“实在系统和定义系统两类”。[15]460海外很多学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贝塔朗菲对系统的界定与对系统特点的研究[16]、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中第一部分“一般系统论”的探讨[17]、邦格的科学唯物主义与系统本体论的探讨[1819]等都是这方面的研究。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系统进行了研究,如陈忠等人的《现代系统科学学》的第一部分“基础系统论”基本上都是这方面的研究[20]3165;苗东升在《系统科学大学讲稿》中对系统的定义、系统的结构、系统的环境、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属性、系统的形态与状况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说明,比较全方位地介绍了存在的系统的状况及其特点。[21]系统的演化也是系统的要紧存在状况,所谓系统的演化,“包含系统的孕育、发生、成长、健全、转化、消亡等”[22]42。演化特点是系统科学不同于经典科学的要紧特点,因此,对系统演化特点的研究也是系统科学本体论研究的要紧内容。对系统的存在状况及其特点的研究为系统科学哲学的探讨提供了现实材料,同时它也是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逻辑首要条件。

    第三,系统科学的元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包含:系统科学的学科定位、系统科学的存在状况、系统科学的进步演化、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等。很多国内外系统科学研究的学者几乎都涉及了这方面研究,只不过研究视角、问题不同。几乎每本系统科学著作在开篇或第一章都会直接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自钱学森以来,很多国内外学者都构建了我们的系统科学理论体系,这类研究都是该方面内容。Gigch在20世纪80年代初做的系统科学分类学研究也是这方面研究的要紧代表,他以系统科学主要关注的问题为出发点,依据两个不一样的标准对系统科学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把系统科学分为理论本体型、应用本体型、理论定义型和应用定义型四种不相同种类别,并对应着不一样的系统理论种类。[23]179191当然,在这个方面,对系统科学各论,如一般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混沌学等有关学科存在情况的研究,也是系统科学哲学本体论研究的范围。 2、系统科学哲学之认识论

    认识论是由“苏格兰哲学家J.F.费利尔在《形而上学原理》(1854年)一书中第一用的”。[4]719在《剑桥哲学辞典》中对认识论进行了明确讲解:“认识论:常识和辩护的本质的研究;具体说,是对常识和辩护的(1)概念特点、(2)存在的条件和来源、和(3)限制的研究。这三个范畴代表了传统哲学三个方面的争论:常识和辩护的剖析、常识和辩护的来源(如唯理论和经验论)和关于常识和辩护的怀疑论的存活能力。”[24]273“认识论试图形解析释常识和理性信仰的本质和范围。它的范围也包含讲解和评价各种怀疑论结论的论据。”[6]270徐向东把传统认识论的研究归结为五个问题:剖析问题、划界问题、办法问题、怀疑论和认知辩护问题与价值问题。[25]简单总结为一句话:认识论回答认识或常识怎么样可能,主要探讨作为存在的认识的本质及发生、进步的规律,与对认识的辩护等。

    系统科学哲学之认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系统科学常识怎么样可能的问题。这里的常识主要指系统科学科学学科(钱学森等人称之为系统学)的常识,也包含技术学科和工程学科。系统科学哲学认识论的建构论转向使其在研究内容方面明显不同于经典科学。系统科学的认识论研究在学科内部具备要紧地位,甚至Gigch直接把系统科学称之为认识论范围的学科。[26]对于该问题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系统怎么样可能。系统的存在是系统科学常识可能的基础,因此对于该问题的探讨是系统科学之认识论研究的最重要内容。和经典科学的研究类似,国内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也主要存在两个对立的看法:实在论与建构论,部分看法处于二者之间。实在论看法觉得,系统客观存在于现实世界,系统科学是对现存的系统进行研究的科学。部分国内外学者坚持实在论看法,海外较有代表性的是加拿大系统哲学家邦格,他觉得:“每一个事物都是系统或系统的成分。这一原理对具体事物和观念都同样适用。原子、人、社会与他们的成分和由它们所组成的事物都是如此。”在他看来没孤立的事物,“世界是系统的世界”[18]1120。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也是典型的实在论看法。国内学者中,大部分都持实在论看法。如苗东升觉得:“现实世界中系统是绝对的、常见的,非系统是相对的、非常见的……所有事物都以系统方法存在”[22]22;许国志等人编辑的《系统科学》也持如此的看法,觉得“系统是所有事物的存在方法之一”[27];另外,李曙华[28]、陈忠[20]、邹珊刚[29]等人的著作也都是打造在实在论基础之上。持建构论看法的代表人物是Klir,他觉得:“所有系统都是人工抽象物。它们不是自然呈现给大家被大家发现的,而是大家通过大家的感知和精神能力在经验范围内的建构。需要与真实世界对应的系统定义是虚幻的,由于没方法核实这样的对应。除去通过经验以外,大家没机会接近真实世界。”[30]88,[31]Bhola同样觉得系统“边界”不是先验存在,而是被系统考虑者在主观内容上为了专门的需要建构起来的。[32]Boulpng觉得:“系统没必要与大家周围的真实世界相联系。它研究所有从任何具体情景和经验常识中抽象出来的可以想象到的关系。”[33]当然,除去坚持这两种看法的学者以外,还存在很多学者像哲学认识论研究一样行走在实在论与建构论之间,本文不再多述。总之可以说,对该问题的回答,两种看法并行,国内实在论看法占优,海外建构论看法占优。

    第二,系统科学常识怎么样可能。常识怎么样可能的问题是哲学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当然在系统科学哲学这里也势必是一个要紧的需要探讨的问题。哲学认识论对于常识怎么样可能的探讨是不区别经典科学与系统科学的,但以前哲学探讨所针对的或主要用的基础性资料都是经典科学常识。无论是从常识本身的特点还是从常识的获得渠道看,系统科学常识相对于经典科学常识都发生了要紧变革,这势必为系统科学常识怎么样可能的问题提供新的材料。系统科学常识的出现和进步势必改变传统认识论中的某些看法,同时,也使新的认识论看法成为可能。国内外对该问题的具体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日后有待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入。对于该问题的回答,同样主要存在两种看法:实在论或建构论,与行走在二者之间。在经典科学界,实在论看法明显占据主体,但,在系统科学界则明显不同,建构论已经渐渐成为了系统科学界的主流看法。[30]对系统持实在论或建构论看法的人基本上对系统科学常识持相同的看法。在系统怎么样可能问题的探讨中已经对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说明,不再重复。国内系统科学界大部分学者都坚持实在论看法。对于系统科学常识怎么样可能持建构论看法的人除去上文提到的Klir以外,Vmos也是系统科学建构论的要紧代表。[34]总之,对于该问题的回答构成了系统科学哲学之认识论的要紧研究内容。

    第三,系统科学的认识怎么样可能。认识怎么样可能是对系统科学认识本身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自己,认识的本质、结构、过程等。系统科学哲学认识论的这部分研究内容即是打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基础上对系统科学认识进行哲学探讨。苗东升系统科学哲学论纲中的认识论即是在这个方面的研究。[2]1820系统科学的认识过程相对于经典科学的认识过程而言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它不再依托传统的获得常识的模式――“察看―总结”或“假说―演绎”。系统科学认识模式渐渐转化为哲学思辨、系统仿真建模等方法,如一般系统论就是通过哲学思辨获得系统的相似性或同型性,从而打造系统的一般理论;控制论也是通过考虑动物与机器的结构同型性或相似性而创立的理论。正是因为系统科学认识方法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势必需要对系统科学的认识进行专门探讨,通过对认识的结构、认识的过程、认识的办法等的深入研究洞悉系统科学认识的本质。这种研究不仅能够推进系统科学认识办法的进步,进而推进系统科学理论和办法的进步,还可以反过来影响哲学认识论的进步。系统科学认识论相对于一般哲学认识论而言,愈加接近具体科学,势必为更一般层次的哲学认识论的进步提供要紧例证,推进哲学认识论的进步。国内外系统科学界对这个方面的研究都不是太多,且有待深入。海外系统哲学界基本上不在这个视角上进行探讨,但他们在系统科学办法论的研究中渗透着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更不是太多,李建中对系统认识论的研究是这个方面,他在比较了黑格尔、马克思的认识论基础上对系统认识论进行了肯定探讨。[35]苗东升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初步探讨。[2]1820,[36]在这一角度上,系统科学认识论与办法论的研究存在很多交叉之处,某种程度上具备一致性,对认识过程的研究事实上就是对认识办法的研究。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成为交流系统科学哲学认识论与办法论的桥梁。 从系统科学哲学认识论的进步和研究内容、问题来看,它并没带来认识论范围的根本变化,只不过为认识论的研究增加了新材料、提出了新问题。或者说它并没带来认识论模式的变革,只不过改变了不同看法在认识论中的地位。系统科学认识论的研究会随着着哲学认识论的研究永远进行下去,或许人类理性永远没办法得出确定性的结论,正像哲学或许正在做一件注定失败的事情一样。[37]

    3、系统科学哲学之办法论

    一般来讲,办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办法的学说和理论”[5]8。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科学哲学界关于办法论的研究出现了一股新趋势,主要表目前冲破对科学理论静态的逻辑剖析,从而把他们法论的研究同科学进步史联系起来,如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都试图从办法论角度说明科学理论的革命和进步。[4]205在《剑桥哲学辞典》中给出了一个兼容以上但更偏重于后者的论述:“办法论是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与常识论密切有关,探究科学达到关于世界的预置真理的办法和批判性地探究这类办法的基本原理。在科学中理论被承认的问题,证据和假说之间确证关系的本质,科学断言能被察看数据证伪的程度等这类问题都是办法论所关注的问题。”[24]700总之,在当今科学哲学界,办法论在两种含义上被用:一是论“科学研究的办法”,即对科学研究办法的研究;二是科学的规范性研究。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到培根的《新工具》,与国内李志才等的《办法论全书》、吴彤的《自组织办法论研究》、黄欣荣的《复杂性科学的办法论研究》等都是在第一种含义上用法论的。第二种含义是常识怎么样获得或为获得的常识进行逻辑辩护。从波普尔、库恩,到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都是在这一意义上用的。

    系统科学哲学之办法论即是以系统科学办法为研究对象,探讨获得系统科学常识的路径及其特点。“系统科学第一具备科学办法论的意义”[2]1820,进一步讲,系统科学就是一门办法论性质的学科。[20]13,[23],[29]1,[3840]Klir把系统科学办法论看作一般意义上一门学科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41],Flood等人也提到“系统科学的一个要紧研究范围是通过办法论把它的定义应用到当今的解决问题、计划和决策当中”[11]5。海外系统科学界探讨的系统科学办法论主要涉及硬系统办法论、软系统办法论、批判系统办法论等,但主如果介绍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非他们法进行系统的哲学研究;国内有关研究刚刚展开。本文把系统科学办法论的研究内容总结为以下四方面:

    第一,系统科学办法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办法论的核心内容是论办法,因此,对系统科学办法具体内容的探讨就成为了系统科学办法论的最重要也是基础性内容。从时间顺序来看,系统科学办法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系统科学办法(一般称老三论时期的系统办法)[42]、自组织系统科学办法[43]和各种系统考虑办法。系统科学办法之间的关系、办法体系即分类学探讨是该部分的第二个研究内容,即以具体办法的研究为基础系统梳理系统科学各种办法之间的关系,并尽量打造起系统科学办法体系。国内外对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办法相互关系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但对于所有些系统科学办法而言,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国内外少有系统研究。陈忠把系统科学办法论内部办法的相互关系进行过初步剖析,划分了三个层次:“系统科学办法论原则”;“以各种理论为出发点的各种认识系统规律性的办法,处置系统一般问题的办法”;“针对某类具体的系统问题的办法”。[20]613614对系统科学具体办法的分类学研究为办法论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体系化的研究对象。

    第二,系统科学办法的性质、特点及其原则。系统科学各办法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体系。对这类办法的性质、特点与原则的探讨有益于更全方位地认识系统科学办法的整体特点,有益于系统科学办法的常见运用,也使得系统科学办法自己愈加系统。魏宏森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就对“系统科学办法论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系统科学办法论具备的八大特点[42]6470,但笔者觉得,作者所谓的特点应该是系统科学办法的特点而非办法论的特点。目前学界很多对系统科学办法论性质、特点和原则等的研究事实上都是对系统科学办法的有关研究,他们法的研究恰恰是办法论研究的要紧内容。吴彤在具体讲解自组织办法的基本内容基础上研究了自组织办法论的几个要紧特质[43],朴昌根对系统办法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简要总结[44],Laszlo对系统哲学办法论的原则以列表的形式进行了说明[45]。对系统科学很多性质、特点等的研究对于办法的实践应用与办法论研究都能起到巨大推进用途。

    第三,系统科学办法论的元研究,即系统科学的学科地位、特点及其哲学意义。这部分内容是系统科学办法论的元研究,即对系统科学办法论自己进行的研究。系统科学办法论是以哲学上的办法论为基础,不同于经典科学办法论进步起来的理论体系。系统科学办法论学科地位的研究涉及其与系统科学哲学、系统科学的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认清它们之间的相互用途对于系统科学的整体进步大有益处。所谓系统科学办法论的特点是指与经典科学办法论的差异,深入理解两者的差异才能从根本上弄清系统科学办法论相对于经典科学办法论所引起的革命性变革所在。对这种变革的探讨是系统科学哲学研究的要紧内容。对系统科学办法论学科性质的认识反过来会促进系统科学办法的进步和健全。总之,他们法论的元研究至关要紧,Warfield觉得,科学由两部分组成,“主体”和“办法论”,他觉得:“没办法论的主体就像没身体的脑袋;没主体的办法论就像没脑袋的小鸡,在血腥的牲畜棚里戴着枷锁扑腾。”[46]

    第四,系统科学常识是怎么样获得的。以系统科学常识为对象的办法论研究在学术界尚未引起看重。传统科学哲学主要就是探讨办法论问题,从孔德等人的实证主义到波普的证伪主义,再到库恩的范式理论、费耶阿本德的反他们法等都是为常识怎么样获得提供理论辩护,但他们的理论主要针对的是以实在论为认识论基础的经典科学常识。对于部分坚信实在论的系统科学家而言,传统科学哲学的办法论虽然存有很多争议但依旧适用。系统科学认识论方面的建构论转向势必引起办法论的要紧变革。以建构论为基础的系统科学常识怎么样获得,或者说是不是存在获得这类常识的原则或办法就成为了系统科学办法论的要紧研究内容之一。笔者觉得,因为系统科学常识及范围的特殊性,有关的办法论研究前途远大,甚至大概在某种程度上复苏传统科学哲学,笔者将另文专门探讨该问题。 4、结语:研究纲领的一致性

    正像哲学上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办法论具备内在统一性一样,系统科学哲学之本体论、认识论和办法论研究也具备明显的内在统一性。本体论的研究提供“是什么”的问题,即系统、系统科学与系统科学常识是什么的问题;认识论回答系统科学常识“怎么样可能”的问题,为获得系统、系统科学常识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办法论的研究提供常识“怎么样获得”的问题,即获得常识办法的研究。这种内在统一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同推进系统科学哲学乃至具备跨学科统一性的系统科学的进步。系统科学哲学除去以上三方面主要内容以外,还包含其他一些哲学问题的探讨,如系统科学价值论、系统科学引起的观念变革、系统科学及其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对所有有关哲学问题的探讨势必加深对系统科学理论、办法及其技术成就的认识,同时推进系统科学哲学的研究进程,为哲学常识论的探讨提供要紧的基础材料。很多原因之间的相互用途可以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最后推进系统科学的进步。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